这位二十几岁的叶浮生先生虽然相貌平平,但是气韵非凡,眼睛如星光深海,而且真是有才,这经义上的东西他讲得倒是比父亲大人还要好。
许仙看向眼前的素衣白袍女子。
十六岁的林默站在阳光里,仿佛浑身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她的身姿婀娜,笔直站立,像一株亭亭玉立的竹子。
林默的皮肤白嫩,吹弹可破,面容清秀明净,一如莲花清新。她的眼睛灵动而清澈,笑容真挚而温暖,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美好。
“蒙学而已,都是一些简单的内容,当不成林小娘子赞许。”许仙还礼谦虚道。
少女林默轻摇了摇头,道:“越简单的东西越难讲好讲透,先生的蒙学我听了都有温故而知新之感,先生过谦了。”
许仙只好礼貌微笑。
林默看着他,忽然道:“以后我可不可以也常来听听先生的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虽是蒙学,但没有先生允许,也不能常旁听偷学的。
许仙怔了怔,然后道:“微末之学,林小娘子若不嫌弃,浮生自无不可。”
于是林小娘子后来便常来许仙的私塾,她自然也不会白听课,时常都会给叶浮生先生带点吃食或文人的笔墨纸砚过来。
私塾里的小朋友们倒是很开心,叶先生课讲得好,又有趣,还常常有漂亮的小姐姐看,向学的心思和兴致就更高了。
当然,许仙和林默还是谨遵礼防,林默身边也一直跟着个丫鬟。
对于许仙而言,这位林默小娘子也不过是他的一个熟人而已。
直到许仙来到湄洲岛七个月后那一晚。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窗外爆竹声声,堂中一人独坐。
除夕夜,欢乐与团聚是别人的,与许仙无关。
许仙对窗独坐,听着爆竹声和欢笑声,为自己倒上了一杯浊酒。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先民认为“年”代表一个谷物成熟的周期,等到这个周期结束的这一天,被人们称之为“年”。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祛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至于所谓放爆竹、驱年兽的说法,其实源于山魈。
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也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便会在除夕这天引篝火“爆竹”,驱逐一种叫做“山臊”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