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非赏好学,孔子对他也非赏欣赏。但此时,在涉及鲁国将严重违反礼法这样的重特大要事面前,孔子也没心思去对樊迟曰上几曰,命樊迟将冉求叫来。
樊迟对冉求很尊重,但这段时期以来,老师对师兄冉求非赏不满,他也一直在思考,师兄冉求是否错了?错在哪里?为何会惹老师如此生气?
这一次,季氏将祭祀泰山,老师非赏生气,这次将冉求叫来,想必是了解具体情况吧。
冉求来了,但让樊迟意外的是,孔子见到冉求,根本未问季氏为何要祭祀泰山,而是直接质问冉求:“季氏将祭祀泰山,你为何不劝阻?”
冉求想也没想就答道:“这是季孙的决定,弟子即使劝阻了又有何用呢?”
孔子愕然地看着冉求,貌似面前这位自己曾评价为政事第一的弟子,一瞬间陌生了。
呆了半晌后,孔子长叹一声,平静地对冉求道:“你走吧,我没有你这样的学生。”
孔子真的真的很生气,但他没有发作,他只是太伤心失望了。曾经以最讲周礼为荣的鲁国,怎么沦落至此了?
冉求,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坚持礼教这样的原则问题上,怎么就动摇了?
冉求本就很忙,由于季孙肥决定祭祀泰山,一应事务都摊到了冉求这位家宰头上。此时老师居然说自己不是其学生,冉求心里如油烹一样,但他没有替自己辩解,不但没时间辩解,而且他认为不需要辩解!
任何不切实际的礼法,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冉求坚信这一点,为政者,当与时俱进,而不能固步自封,拿着陈旧的标准来衡量新事事,用才掉牙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一个国家,到底谁应该掌握祭祀的权力?
理应就是最有实力的那个人!
不但是祭祀,而且还甚至包括其他的一切!
诚然,一开始,是你国君拥有祭祀和治政的权力,或者说,国君你拥有事奉神灵和维持法度的权力,但若非天意,这样的权力,怎么会旁落到别人头上?
存在的,当然是合理的。或者说,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都是得到上天准许的,都是天意!
既然是天意,那顺天意而为,这难道不是天道?
吾等凡夫俗子,何必去逆天意而为?
既如此,那季氏祭祀泰山、讨伐颛臾、实施田赋,以及其他更多更不如你孔子之意的举措,你又何必去反对?
鲁国,需要稳定,也需要统一思想。至于是由谁来主持的稳定,由谁统一的思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冉求长叹一声,向孔子行了跪拜之大礼后,转身离去。
孔子这下真正暴怒了,指着冉求离去的背影,大声吼道:“走吧,走得远远的,以后不要再见了!”
颜回、樊迟、曾参、有若、公冶长等人纷纷从里屋跑出来,惊诧地看着因生气而失了仪态的孔子。
伤心失望的孔子突然一个趔趄,樊迟忙上前搀住,曾参更是上前去抚了抚孔子的后背。
孔子不觉感到一阵温暖,与仲由、曾点、冉求等老弟子不同,这些脸上还带着少年稚气的年轻弟子,对自己非赏敬重,很少反驳自己。
见众弟子都围拢过来,孔子厉声道:“季氏无法无天,子有助纣为虐,已然忘了根本,忘了为师所教的道理。我已决定将之逐出师门!大家听着,从今往后,你们都可以光明正大声讨他!”
众弟子面面相觑,樊迟却看了看有若,挤了个鬼脸,轻声道:“夫子一时之气话,我等又何必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