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躲在院墙之后,见一名鲜卑骑兵手持长矛,正准备刺向一名将士。
于是,我眼疾手快,一弹弓正中那鲜卑骑兵的左眼,那鲜卑骑兵一声惨叫,便倒于马下。
然后我立即低下头去,又跑到一边,见又一名鲜卑骑兵冲来,我又一弹弓,正中那鲜卑骑兵的脑门。
那鲜卑骑兵顿时皮开肉绽,鲜血哗的一下到处飞溅,又是一声惨叫,倒落于马下。
然后我又低下头去,跑到另外一边,又见一名鲜卑骑兵冲来,我又一弹弓,正中那鲜卑骑兵的右眼。
如此,我先后连发十一颗石子,百发百中,便将十一名鲜卑骑兵击落于马下。”
小孩手足齐用,说得绘声绘色,高兴得不亦乐乎。
冉闵看向小孩手中的弹弓,笑道:“拿来让伯伯看看!”
那小孩子也是人来疯,见人熟,心中也不害怕,挺起胸膛,便将自己手中的弹弓交给了冉闵。
“给!”
冉闵接过弹弓,只见那弹弓就是一张小号的弓箭,约有正常弓箭的三分之一大小。
不过与弓箭不同的是,小弓后面的并不是弓弦,而是一个牛皮兜,可以用来包裹石子。
这把小弓真的并不是弓箭,正确的称谓是“弹弓”,只是与后世的弹弓却有些不同。
冉闵从记忆深处搜刮到了一些关于“弹弓”的信息:
古代的弹弓,不同于现代的“丫”形弹弓,后面的弹弦也不是橡胶皮筋。
现代的弹弓是通过拉动弹弓后方的皮筋,使得皮筋变形,产生弹力,以此使弹丸快速飞出。
古代由于没有皮筋等橡胶制品,所以弹弓仍然采用长弓的形状,通过拉动后方的弹弦,使得前方的弓臂变形,产生弹力,释放弹丸,与弓箭的射击原理是一模一样。
古代的弹弓与现代的弹弓唯一相同的是,双方后面都采用了皮兜,可以装填如石子、铁弹等圆形的弹丸。
古代的弹弓因为弹丸发出的声音远远小于箭矢,所以一般多用于偷袭,只能列为暗器。
但因弹丸的杀伤力又远远小于箭矢,所以没有在战争中被广泛运用。
弹弓在很早以前就已出现,“弹”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是指一张弓弦的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于盛放弹丸。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就喜欢在台上拿弹弓打人,看着台下众人东躲西藏,狼狈不堪,晋灵公高兴的开怀大笑。
另外,汉武帝的同学韩嫣好打弹弓,“常以金为丸,一日所失者十馀”,一时长安市井流行“苦饥寒,逐金丸”的说法。
意思就是说,韩嫣经常用金丸打鸟,每次韩嫣挟弹出行,后边都会跟着许多儿童,去拣韩嫣打掉的金弹丸。
在两汉魏晋时期,弹弓越发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