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各家人都拿着瓦罐一脸疑惑的赶过来,见到大缸里满满一缸,像水一样,真的是油,又惊又喜,喊着家里干活儿不要工钱了,她们换油吃。
“第一次的油,就给咱自家人都尝尝,一家打一罐回去吧。”徐希笑道。
这个时候没人贪心,一家一瓢,多了就不要了。
就算是吃菹菜,加一点油进去,下饭吃着也香了。
剩的几家石氏的村人,看着一脸欢喜说着如何处理新油如何吃油的村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忍不住后悔,跟着族长石勉他们,和徐氏作对,不然现在的乌堡,还有油,肯定也都有他们一份。
大量的油出来,徐希让徐长通知所有来干活儿的工匠和农人们,可用工钱换油。
“为何不先卖了?”侯廉看她这样搞,粮可不够折腾。
“吃油才有力气干活儿,我要赶进度。”徐希翻他一眼。
侯廉觉得她是对自己人好,油多金贵,这些民夫一天才几个钱,哪够换那一罐油的。
她虽然好心,但换油的却寥寥无几,只要粮,只要钱,她要赶进度,农人们就拼命干。
徐希拧着眉找了大食,“找几个人帮你,把豆渣油饼掺上发面,炸成丸子,一人一份!”
大食迟疑,“不是要留着喂猪吗?”
徐希怒,“猪也配吃!?”
大食立马不说话了,看她气哼哼走了,小声嘀咕,“我早说了人能吃的,非要喂猪。”
炸好的豆渣油饼发面丸子,油汪汪的喷香,来做工的一人一份。
离家远的都是拿着碗和干粮,直接吃干粮,再在主家喝些热水,这天都端着一碗炸丸子,一颗没舍得吃,小心翼翼的护着带回家。
全家吃着炸丸子,不停的夸赞徐家仁善,是大贤之人。
徐家的豆油也跟着侯廉离开琅琊郡,赶往即墨。
落雪时,徐家村停了工,农人们带着钱背着粮回家。
徐家村安安静静窝冬,安安静静过了年节,只有草庐里每日笔耕不缀。
天渐暖时,侯廉又拉着大批的粮食过来,村里已经开工了。
去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地里的冬耕麦还没抽穗,青黄不接。这批粮食,赢得了所有人的欢迎。
看着一袋袋粮都被分给做工的农人们,侯廉一气拉着豆油赶往都邑,又换了一批粮回来。
李黾和他碰到一起,都惊呆了,“你现在在为徐希做事?”
侯廉倨傲的瞥他一眼,“现在的我,还不配。”
李黾心里刺挠了一样,徐希用了什么手段,竟然收服了侯廉为她卖命?
“你懂什么。”侯廉给他一个白眼,运着钱粮往回赶。
李黾觉得他有必要去一趟,收拾了行囊,跟后胜告辞。
再来到徐家村,他惊的下巴都掉了。
两个方方正正的庞然大物,屹立在徐家村的位置,大门口的牌匾上书:徐氏乌堡。两边还有联,曰:有狗胆没善心莫进来;有壮志没本事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