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吏胥胡作非为、扰民肥己,冯梦龙采取措施解决寿宁百姓的两大“里役”:解送公粮和官员的送旧迎新。冯梦龙上报条陈,历数其中种种弊端并提出解决办法,他为民请命:“民无余欠,库无余财,欲有司之有为于地方,盖亦难矣!今将万历二十年后加裁之数详著于后,使览者知寿民之艰与寿令之苦,冀当路稍垂怜于万一云!”他作《催征》,希望当权者能减轻赋税:“不能天雨粟,未免吏呼门。聚敛非吾术,忧时奉至尊。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安得烽烟息,敷天颂圣恩。”从这些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为民请命的苦心,他期待“长民者可以恻然矣”!】
听到这里,冯梦龙笑了,他的笑不是为自己的种种成就,而是为自己那些为民请命的肺腑之言。
若我的奏疏无法上达天听,便让光幕代我向天子诉说这民间疾苦。
【当然,冯梦龙所做的,远远不止我上面列举的那些,私以为他高光中的高光,是那则《禁溺女告示》。
在冯梦龙上任之初,寿宁的风俗是严重重男轻女的,生下男孩倍感骄傲,举族恭贺,生下女孩深觉丢脸,要么把新生的女婴丢到荒郊野外,要么直接溺死在水盆里。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毫无人性且短视,咱暂且不论宏大的人道主义观念,只谈个最功利且现实的问题,一开始只要男孩,等男孩长大了,他又该到何处去娶媳妇呢?答案是娶不到,女孩们早在出生那刻起,就失去了长大的机会。
《市井奇才:冯梦龙全传》中有冯梦龙在寿宁亲眼看见溺死女婴并将其安葬的细节描写,虽然这里面有一些人物是虚构的,但其中反应的社会现状确是写实的,面对这样令人发指的恶俗,冯梦龙发布了《禁溺女告示》。】
光幕贴出了《禁溺女告示》的全文:
“寿宁县正堂冯,为严禁淹女以惩薄俗事,访得寿民生女多不肯留养,即时淹死,或抛弃路途。不知是何缘故?是何心肠?……”
“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
“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生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
“今后,各乡、各堡但有生女不肯留养,欲行淹杀或抛弃者,许两邻举首,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首人赏银五钱……”
“或有他故必不能留,该图呈明,许托别家有奶者抱养。其抱养之家,本县量给赏三钱,以旌其善……”
“每月朔望,乡头结状中并入“本乡并无淹女”等语。事关风俗,无视泛常,须至示者。”
看完后,众人皆默然。这确实是一篇极其用心的,既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的告示,大家无从辩驳,也不知该如何赞美才最好,大概唯一的正确做法便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是啊,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在之前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去想。
“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这是主播觉得最为动人的一句话,男孩延续父母的血脉,难道女孩身上流的就不是父母的血了吗?都是父母生的,在血缘上男女都一样,孝顺与否也从来与性别无关,只与个人的品行有关。】
是啊,都是自己生的,哪能说女孩就不是自己的种呢?
民间,一个老翁憋了半晌,终于鼓起勇气开口道,“我听说,隔壁村的张木匠就是只有一个女儿,之前有人嘲笑他后继无人,他一气之下索性把手艺都教给了他女儿。后来他女儿接手了他的铺子,对他特别孝顺不说,那生意也是做得有声有色的,前两年还招了个从外地来的赘婿,生了个孩子姓张。现在啊,他们一家人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呢。”
话匣子一打开,再接下去就顺畅多了。
“您一说张木匠,我就想起了他家隔壁的王铁匠。”旁边的年轻女人接话道,“他儿子卷了他家所有积蓄跑了,这都好几年过去了,还没回来呢!”
“这娃呀,还是得好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