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顼:这评价不错。
赵煦:很客观的总结。
赵昚:按照这个规律,我不会是失败的隆兴北伐吧?
【史学家给孝宗的评价是“南渡诸帝之首”,但词作却并未对孝宗的政绩进行总结,而是更多着墨于孝宗个人的内心世界。当听到“铁马秋风,中原北望”的时候,主播不得不承认自己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铁马秋风,中原北望。”赵昚愣了许久,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句话,没有过高的称赞,也没有预想中的批判,有的只是简单的现实。“写得挺好的。”他很喜欢。
【辛弃疾确实生不逢时,那赵昚生而逢时了吗?
我们前面分析过,宋军有过精锐部队韩家军和岳家军,但韩家军的领头人韩世忠在绍兴二十一年去世了,而岳家军的领头人岳飞,也在绍兴年间蒙冤而死,所以到了赵昚上位的时候,他缺少可以挑大梁的懂兵的将臣。
我们现在知道结局,去看孝宗的北伐会觉得他太草率。但换个角度想,他刚上位,面对的是已经偏安二十年快要失去进取心的朝廷,他能拖下去吗?骨头是越熬越软的,要想占据主动,尽快扫除这种怯懦的风气,北伐其实是最快的方法。】
“是最快,但也存在风险。”刘彻摇头,“一旦失败,日后再想振作就难了。”
比如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不就再也没北伐过了吗?
【隆兴北伐的失败使赵昚在与主和派的拉扯中失去了主动权,他手下的主战派重臣变得更少,主和派重新在朝堂上占据主导。再加上,赵昚头上还有个与他主张相反、不支持北伐的太上皇赵构,赵昚在位二十七年,赵构当太上皇二十五年,赵昚几乎整个执政生涯都在受赵构的制约。】
赵昚:……
众人:这赵构还挺长寿啊。
【内部不行我们再看看外部。赵昚对位的金国皇帝是谁呢?是金世宗完颜雍。完颜雍比赵昚早一年上位,赵昚又在完颜雍病逝的同年禅位太子赵惇,这俩人的在位时间几乎完美重合。根据历史记载,完颜雍是将金国推向鼎盛的皇帝,有“小尧舜”之称,后世人评价“金代九君,世宗最贤”,可以说,赵昚遇上了最强劲的敌人。】
众人:这是什么倒霉鬼的运气?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都不占呀!
赵匡胤:真是太离谱了!
赵昚:已经眼前一黑了,我还有救吗?
陆游:我觉得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
辛弃疾:是的,我们要相信奇迹。
【生不逢时,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孝宗身上,他并不完美,也做过错误的决策,但在两宋的皇帝里,他干得还是可以的,“乾淳之治”就是他能力的证明。“隆兴和议”虽然仍是屈辱合约,但至少南宋不用再对金称臣,南宋每年给金国的银绢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比绍兴和议时少了五万,“岁贡”也改称“岁币”,名头上好听了那么一点。也是在这次,宋金两国正式约定了归正人的归属问题:凡是越过宋、金边境投奔南宋的百姓,金国都不再追回,南宋也不再遣返。南归的移民终于在法律上得到了保护。】
“名头再好听也改变不了屈辱的事实。”赵昚叹气,和议哪有那么容易谈成?其中必然存在利益交换,他甚至都能猜到自己许出去了什么,“朕还是太欠考虑了。”
“当局者迷,官家已经做得很好了。”辛弃疾安慰道。
【隆兴北伐之后,赵昚还是在坚持阅兵练兵,他身体力行地带着皇子们一同习武,哪怕因此而伤了眼睛都毫不在意,仍旧坚持御骑习射。但大宋毕竟是大宋,软久了的骨头哪有那么容易硬起来?主和终究还是大势所趋,虞允文死后,宋廷再也没有出现像虞允文那样名声卓著、坚决主战的重臣,赵昚最后的支撑也没了。这位一生都在北望中原的皇帝,最后被不孝子气病、郁郁而终,死后儿子连丧事都不肯给他主持,不得不说也是很凄凉了。】
陆游和辛弃疾先后看向表情麻木的赵昚,张了张嘴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