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赵匡胤心情十分苦涩。
原以为着火的只有别人家的房子,没想到自己家的也跟着着火了,还着了两次。
怎么以后的大宋听起来那么不对劲啊?
【既然理学的初衷是好的,那为什么我们之前提及的明朝思想家们要抨击理学呢?当然是因为,到了明朝的时候,理学已经发生了质变。
在明朝,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其理欲观逐渐异化,即由内求诸己转变为外求诸人,由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境界追求倒转为对社会群体的普遍约束法则。当被用于高位者自我规束的标尺成为道德绑架普罗大众的工具后,理学,就有了“吃人”的效果。】
“做人,还是得先修自身的心性德行。”王守仁摇头叹息,“向外求,误也!”
【封建礼教和僵化的程朱理学就像两座坟墓,扼杀天性,压抑情感,《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就活在这样一个腐朽教条的世界。然而,再严格的礼教、再压抑的思想都无法磨灭情的萌生。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本该是为规范杜丽娘的思想言行,使其符合封建女子贤良淑德的要求而学的《诗》,却反让丽娘觉醒了自我意识,她勇敢地踏入了园林,观满园春色;勇敢地摒弃世俗观念,追求心中所爱。可见,礼教终究束缚不住人心中生而便有的情。】
“情之所至,乃人之本能,又岂是说摒弃就能摒弃的?”汤显祖对着光幕感慨道。
【理学横行的社会不容许情爱,但杜丽娘身上却有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这是情的力量。这份力量让她在万般无奈的境地中坚持对柳梦梅的爱情,让她敢于为情而死。
《牡丹亭记题词》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封建势力所代表的“理”抹杀了杜丽娘的“情”,在“情”与“理”的对抗中,杜丽娘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冥界。
在《冥判》中,杜丽娘魂入地府,却依旧痴心不改,想托判官查个明白。她对情的虔诚与执着让判官查证了她的命运和姻缘,判官由此发现杜丽娘阳禄未尽,承诺放其出地府去寻找柳梦梅。
《冥誓》中,柳梦梅向丽娘表明心迹:“生同室,死同穴。”他情深义重的誓言给了杜丽娘道出真相的勇气,当杜丽娘说出自己是鬼魂后,柳梦梅虽然害怕却并未辜负誓言,四处求药助丽娘还阳。柳杜皆是有情人,又因缘分天注定,终于跨越了世俗的障碍,超越了生死。】
“好一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明以前文人的纷纷抚掌长叹,“韶光易逝,真情难求啊!”
【杜丽娘是汤显祖笔下“至情”的化身,她能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感情,也敢于打破常规去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向。《牡丹亭》描写的不仅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更有对自我意识的追寻,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对女性冲破封建压迫和束缚的肯定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明朝,理学与封建教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个性,《牡丹亭》的出现无疑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激起了女性读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在那个沉闷、窒息的年代,如此亮色足以引发女性对青春、美丽、生命的感慨与珍爱。】
“汤公确实为我们的生命带来了一抹亮色。”一名正在翻阅《牡丹亭》的女子笑道,“他是懂情之人。”
【从徐闻到遂昌,从《邯郸记》到《牡丹亭》,传递出的是汤显祖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终极关怀,在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里,他对百姓的温柔与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于无声处默默为芸芸众生点燃着一簇簇心火。
所以,我们今天尊称他为——中国戏圣。】
-
明·万历时期
“中国……戏圣?”朱翊钧瞳孔微缩,这个结局是他未曾想到的。
汤显祖也有些许失神,原来他写的这些戏文也是有用的吗?
-
明·崇祯时期
“汤义仍啊……果真是个千古逸才!”冯梦龙微笑着叹了一口气,“今日知君真性情,唯恨当年未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