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鸡脖子来一刀,确定它不会动了,这才去洗手。
家里有两个泥糊的灶台,都是烧柴火的,灶火里面一个,外面一个。
(灶火就是厨房,地方话)
柴火主要是麦秸、豆秆和玉米杆,还有从山上捡的硬柴。
麦秸垛在灶火和鸡圈中间,隔着一人宽的空间。
玉米杆太占地方,就在院子外面,靠墙堆着。
陈飞出去抱了一捆进来,先抓一把麦秸点燃放进灶里,再把玉米杆撅断塞进去,火呼就起来了。
麦秸火不耐烧,但是点火方便,玉米杆稍微好点,能腾出手干点其他的。
水烧热,把整个鸡放进去烫一下,这样好拔毛。
清理内脏,鸡肉剁成小块,洗去血水,放在盆里备用。
家里有从山上采的野花椒和小叶丁香,用来炖鸡味道特别鲜。
大姐陈凤很会持家,把院子东边开出来一小片菜地,有辣椒、黄瓜、葱、姜,还有几乎家家必不可少的倭瓜。
不是因为倭瓜好吃,而是因为产量大,能让人吃饱。
记得前世,有一年秋收在生产队吃饭,上顿倭瓜炖粉条,下顿粉条炖倭瓜,连吃一个月!!
后来他看见倭瓜就反胃!
热锅,放入少量油,没有料酒,陈飞想起来那两个酒瓶子,就去捡起来,发现瓶底还剩一点酒,刚好够用。
酒瓶子也不能扔,这东西可以当醋瓶子用,也可以打酱油。
白酒加醋去腥,然后放入姜、花椒、干辣椒爆炒。
辣椒多放,红彤彤的,香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然后放入少许酱油,翻炒均匀。
酱油是县食品厂酿制的,盐巴则是那种大颗粒,用起来稍微有点麻烦,必须先碾碎,但是都不含科技与狠活,做出来绝对香。
陈飞狠狠地吸了吸鼻子,这才给锅里加上水。
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没过食材二指多点就好。
自己养的鸡比较老,炖的时间长。
趁这个时间,陈飞把最后一点白面全部倒出来,加水和少许盐和匀,用湿布盖上放着备用。
鸡肉还在咕嘟着,陈飞给灶里面添了些木柴,洗洗手出了门。
木柴火能烧时间长些,他可以趁机去后山弄点配菜。
出了村翻过一道沟就到了后山。
伏牛山和嵩山余脉在这里交织,形成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