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今年也三岁了,我想不如叫老爷给他启蒙教他认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苏家虽仍是眉州三大家之一,可比起其余两家来却是差得远,若想重振苏家,只有勤学苦读这一条路。”
“正好也能趁此机会叫老爷分散些注意力。”
常嬷嬷知晓程氏向来是个有主意的,连连称是。
即将睡着的苏辙也是心里暗暗叫好,想着他那哥哥若跟着父亲启蒙念书后,就没时间再来“骚扰”自己。
翌日一早。
程氏就抱着苏辙前去书房。
用她的话来说,读书什么时候都不嫌早,她也带着幼子去凑凑热闹。
苏辙进去书房时,正好看见俊朗儒雅的父亲捏着苏轼的手在教他写字。
年仅三岁的苏轼正是贪玩的时候,每日最喜爬高上低,如今被父亲苏洵困在怀里,小脸一拉,比驴脸还长。
苏洵却是熟视无睹,捏着他的手一笔一划道:“……六郎,你叫苏轼,记下了吗?”
“轼。”
“乃我们平日乘车时扶手的横木,与车轮、车盖、车轴比起来似是微不足道1。”
“横木虽不重要,但一架马车却不可缺少。”
“为父给你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你能够脚踏实地,不在意自己身处何境,仍能保持本心。”
小小年纪的苏轼自然听不懂这些,却还是道:“爹爹,我记下了。”
苏辙却是怎么都笑不出来。
苏轼?
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竟然是苏轼?
那自己……岂不就是苏辙?
恰逢苏洵更是解释起苏辙名字的含义来:“……辙。”
“是马车行走后留下的痕迹,虽车辙无功,却也无过,不会受到牵连2。”
“为父给你弟弟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希望他此生即便不能大富大贵,却能一生顺遂。”
听闻这话,程氏忍不住微微颔首。
原本见哥哥吃瘪,满脸是笑的苏辙嘴巴一瘪,差点又要哭出来。
谁不想当文坛大家、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