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胜改天换日败退也要有裂国独立的退路,在这些锦衣卫的刻意引导之下,制造白色恐怖散播流言,引导舆论,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虽然说有太子妃暗卫的镇压,但是效果无异于杯水车。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可不是什么冷笑话,要平息谣言花费的人力物力可不是多那么一星半点。
没过多久各地官员人心惶惶,大明朝廷原本这个严谨而又光鲜的机器,瞬间变得暗淡且涣散,一时间居然有由盛转衰的迹象。
燕王第二道圣旨已经到了山海关,锦衣卫带着圣旨找到了镇守的副将,我知他正手将卷里通外敌和汉王勾结,意图打开山海关大门,颠覆整个大明王朝,因此秘密诛杀守将,由副将李忠领山海关总兵的职位,正二品大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山海关的副将见到了圣旨,以及盖在圣旨上的玉玺,又有锦衣卫亲自宣旨,便受到了蒙骗,以为燕王才是替皇上办事,升级并配合锦衣卫以喝酒为名将总兵诱骗到自己的行营之中,随后被锦衣卫暗杀。
有了副总兵顶替位置,很快便安抚了山海关的众多将军,然后紧闭城门,以防汉王入关。
北京到达山海关的距离可要比南京到达山海关的距离近很多,因此等皇后的懿旨送到山海关要求开关,并且在之后等到汉王大军入关之时,便受到了阻碍。
都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再加上李仲早已经被燕王欺骗,认为是太子妃挟持了太后,发出着这道懿旨就是为了引汉王入京,颠覆大明的江山,因此李忠直接截下了这道懿旨。
论起谣言的功底,燕王还是很有本事的,如今,皇帝朱标已经驾崩,但是他封锁了消息圣旨,假传圣旨,蒙骗全国,同时命令锦衣卫散播谣言。
后宫干政或者垂帘听政,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无非就是强加在后宫两个女人身上,一个是马太后,另一个是太子妃。
如果说马太后想要后宫干政夺取大权,那么这就是在找死,马太后的贤明,早已经是耳熟能详,她的仁德那是人尽皆知,要说她想篡权,全天下不会有人相信。
说句不好听的,和在洪武年间找马皇后宫斗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朱棣出的谣言是马皇后由于重病被太子妃夺权,是太子妃图谋不轨,想要干政,这样一说,全天下能相信的人就有很多。
毕竟太子妃可没有马太后的贤名。原本只要太后在朝堂上露一露脸,便能够轻易的将流言击散。
但是这是古代,可没有什么网络能让人不出门,便能知晓天下之事。消息传播极其缓慢,就算朝堂想压制流言,那也没有锦衣卫传播的速度快,而且太后现在身体本就抱恙,怎么可能让她抛头露面,劳心伤神呢?
太后如今七十五六岁快80岁的人了,一真的在失去儿子,孙子,儿媳的情况下又劳累,导致太后出现一个意外,那么太子妃真的是有口也难言了。
燕王自然也没有闲着,联合各方的势力派人,在各个势力之间游说给自己增加威望,俨然是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新任之君的模样。
如今的种种态势,在外人的眼中,皇上身受重伤,而太孙又过于孱弱,燕王正值壮年,而且雄心勃勃,众人自然睡,选择观望,看能不能从燕王那里得到一份从龙之功。
这些人本来就身居高位,甚至这辈子都难以再进一步,如果现在保持张望,无非就两个结果,如果保持中立,上任的是太孙,那么他们并不会受到惩罚,因为新君上位总是要安抚人心的,过于动荡或者过于血腥,容易激起新的动乱。
但如果是燕王上位,他们的作壁上观,反而是一份新的恩情。燕王会念着他们的好,毕竟只要没有帮皇上,就相当于帮燕王等到最后,事态明了的时候再出手,到底是帮助燕王上位获得从龙之功,亦或者是帮着太孙剿匪痛打落水狗,主动权都在他们手中
各地的官员能够明白的事情,朝堂上的公卿自然能够明白,到底是谁做皇帝对于他们这些当官的人来说无伤大雅,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愤怒就行。一个月几百块,玩什么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