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80后回忆录 > 第79章 春节拜年和拜新年习俗(第1页)

第79章 春节拜年和拜新年习俗(第1页)

拜年自古就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拜新年不知道是不是湖南农村特有的习俗,米云只能猜测是湖南农村这边特有,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了,现在虽然年味不多了,很多基本上都不走亲戚朋友了,农村可能还有一点走亲戚朋友的,但拜新年这项活动还是比较认真的,基本上新年第一天大年初一都会去祭扫刚过世不久的亲人和长辈。

除夕这天,米云印象中是要祭祖且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这天就算再节俭的人,家里的各种灯火都会通明达旦,团年饭吃完后,还得给过世的长辈送灯亮,古代叫孔明灯,寄托哀思,这个应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也不知道90年代出生后的人还能不能继承传承下去,米云个人感觉再过两代人,过去流传几千年的习俗都会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如今的人们已经不怎么重视和崇敬祖先坟山了,也就农村还保留,城市基本上没有了。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鸡、鸭、鱼以及腊肉配以红红的辣椒和红枣,寓意红红火火,小时候米云想想就让人流口水,年年盼过年。

米云长大后,就不怎么期待春节了,毕业十几年,年年都是工作到除夕前两天才请假回家,为了生活,成年人有太多不容易,小时候就算再怎么馋,三十的团年鱼也是不能吃的,要留到初七以后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

中午放完鞭炮后就可以吃团年饭了。团年饭通常要四五点钟就起来吃且越早越好。大年三十晚上晚辈要给长辈守岁。零点的钟声敲响,人人会去外面放鞭炮,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如今没有这么多规矩了,米云在晚上十点前左右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连绵不绝,不会像过去二十年前还会守岁,坚持到晚上11点以后的出行的时候才开始放鞭炮。

大年初一这天,米云家乡的人一般不会出远门,因为是拜新年的日子,也就是拜新亡人。基本上都会去新亡人家吃上一顿酒席,比较正式,是农村的一种习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过去二十年年前基本上都是如此,如果这天去给别人家拜年是很没有礼貌的,基本上初一原则上不出门拜年,就在家里附近,可以给长辈和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拜年,长辈在这天也会给晚辈红包,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让小孩子笑的合不拢嘴了。

近十年没那么多讲究了,春节假期一般都是七天,来回路上还有两天,大家都要加紧时间走完所有亲朋好友,都是拜早年,甚至电话拜年,简单聚聚,然后又要考虑出门讨生活,这就是人生,没有办法的事,时代变迁太快,生活节奏也快,尤其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一切习俗都走向了快捷之路,尤其大城市的生活节凑最快,一年四季很难有休息日。

大年初三这天,在米云的家乡,老常德的习俗是给已经过世的亲人“送火”。准备好香烛、纸钱、干稻草和鞭炮全家人一起去虔诚地祭拜并祈求祖人保佑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不过一般现在都统一到大年初一进行了,磕头烧香和烧纸钱,米云今天上午就有参与,同时,初三也是走亲访友拜年的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拜年基本结束,现在走亲访友不用到十五,都是三四天就搞定了,初七初八赶上班。

不过不管多久,米云认为除夕与团年饭应该还是能被国人继承下来的,这是最低底线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如何发达,国人的春节习俗应该都不会消失,毕竟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不那么容易消失,亲人团聚是多么难得一见的一次,一年也就这个期盼了。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传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多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过年不回家这也使年夜饭成为了空谈。但米云相信国人还是会有一大半都会选择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只要不是特别的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

米云的家乡还有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三和腊月24左右两天,南北差异一天,米云大学毕业后,有在北京过过一年,过小年是过年的预演,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

米云家乡湖南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神。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米云家小时候都是自己用墨汁毛笔书写春联到红纸上,红纸都是米云自己用剪刀裁剪成春联大小,最近二十年都是直接在商店买书写打印好的春联。

春节挂贴年画在过去二十年以前的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现在都不多见,春联勉强还有保留,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可惜还是没有推广到家家户户,小时候还能看到贴财神的人,贴一张,还能收到家家户户给的几毛钱,目前只有一些民俗文化村和集市才能看到了。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各地都不同,有的上午吃,有的中午吃,有的晚上吃,反正三个点的团圆饭米云都能经常吃到,一天甚至吃两家的团圆饭,两边父母准备的团年饭。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前的晚上11。30左右会集中出行,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和烟花,以前在村里基本上可以听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鞭炮声,米云全家基本上都能熬到12点左右,看完当晚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还会吃点宵夜,然后入睡,期待新的一年开始,准备正月的拜年日程。

在米云家乡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米云印象中,过去二十年前家家户户还都会煮茶叶蛋,第二天早起吃完茶叶蛋就可以在家附近拜年,然后约定去哪家亲戚集中一起吃大团圆饭。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米云印象中目前只有新年初一还有部分忌讳和禁忌,其他的习俗都淡化了,90后出生的估计以后都会完全忽略不计了。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原则上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常年在外的朋友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吃节。团圆饭。

除夕和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子发红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所有人凌晨12点燃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米云的家乡湖南和湖北两地差异不大,习俗基本一样,饮食基本也差不多,米云有十年去湖北过年的经历。

最后米云分再享网友整理的湖南部分地区的春节习俗,最近正好也是春节期间,刚好恰逢其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