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福康公主册封礼之礼仪。”韩公子写的时候,人都恍惚了好几次,因为宋朝公主没有册封礼,虽然官家决定给独生女办一个,可是现在迫于压力迟迟不动,而他却上书请问礼仪。
“我感觉上一个这么干的似乎是霍去病请封三王书。”
我为一个普通的女子,请了皇子甚至太子才能用的礼仪?
却不知官家看到后一下子想通了,拿什么遮盖,拿这个遮盖啊,他要赶紧为公主举行一个盛大的册封礼,用宏大的仪式平息流言,然后用最快的速度送公主嫁人,到时候米已成饭难更改,满朝文文没理由再抓住这件事做文章,到时候只能默认一切都掩盖。
这个主意越想越有道理,宋仁宗拿起韩公子的上书,直接批准了:“立刻筹备公主的册封典礼。”
等后来司马光靠着烤羊肉做能量来源,真的辩论了一天一夜,才想起来到上朝的日子了,他匆忙让车夫回去拿衣服,自己往宫城那里走,走着走着,他看到宫门口搭起了好大的门,丝绸彩缎做成花朵,装饰这街道,还有好多的蜡烛放在御街等待点燃。
“这是怎么了?”
看热闹的百姓奔走相告:“官家的独生女福康公主,即将举行册封礼。”
“之前公主都是没有册封礼的,这次官家据说用的差不多是立太子的礼仪了。”
“难道公主要当太子。”
“应该不是,因为礼成时候,官家就要让公主立刻降嫁,公主府已经在城外修好了。礼成之后就是送婚。”
司马光看着一群群过来看热闹的人,心里大呼中计了。
这是调虎离山之计。
可是彩楼已经搭好了,丝竹鼓乐已经就位了,诏书也发下来了,他们还能干啥呢。
幸好人群里的议论声略微可做安慰:“那个狄青,不是长得太好那个吗,一个将军过分好看…”
“奸臣父子果然要当外戚。”
“比不得读书人才是值得推崇呢。”
他的同僚也送上慰问:“公主的典礼虽然隆重,但是流程很赶,从没有公主的大婚礼仪这样的急促,可见我们赢了,我们让天下知道这样的女人没有女德。”
确实可以作为安慰,司马光承认。
虽然没有把狄青赶走,可是他自己很自觉的站在了武勋阵营,成了个拥有庄园、财富,但是万事不管的普通富翁,再者说公主虽然是陛下的独女,终究是个公主,嫁出去之后是别人家的媳妇,给陛下的影响很小,再者说狄青儿子娶公主就意味着他家子孙放弃了仕途,这也是极好的。
如此想来,司马光忽然觉得寂寞,狄青这个折腾了他们好几年的对头,终于要退场了。
他们赢了。
这时候他也终于肯说几句良心话:“其实,狄青品行端正,是一个正人君子。”
同僚们纷纷赞成,他们身为文人,倒也不必要赶尽杀绝,顿时觉得狄青这人挺好的。
再听听身边那些被舆论牵连,骂狄青的百姓,又有了不同的感觉。
这骂的有些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