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诗句的终结,蔡振的生命也随之画上了句点,留下了一段充满悬疑与哲理的人生篇章。
当年尚未高中进士的许太尉,在福州罾浦巷有个安身之所。某晚,一只壮硕如山的猛虎从东山破墙而入,闯进了他的宅院,叼走了一头猪就悠哉悠哉地离开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全家上下都提心吊胆,生怕老虎再次造访,但许太尉却淡定得像没事人一样,还即兴赋诗一首,朗声笑道:“昨夜虎神光顾咱家园,明年定是我夺魁状元郎。”他那位幽默风趣的叔母接了一句打趣道:“傻狗莫乱叫唤,暂且屋里趴窝边。”这番对话引得邻居们忍俊不禁,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
然而,奇妙的是,第二年许太尉果真一举夺得科举榜首,后来更是在朝中步步高升,执掌大权。而叔母的儿子呢,也沾了许太尉的光,通过特别恩典当上了大夫,人们称他为许工部。许太尉感恩回馈,把自己昔日的住所全部赠给了这位堂弟许工部。
不过风水轮流转,许工部后来竟然患上了精神疾病,家里人为了安全起见,只能把他关在家里不让出门。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初叔母那句“颠狗低蹲”的玩笑话,竟然成了一个提前预告命运的神奇预言!这三件趣事都是郑东卿老先生津津乐道的故事,流传至今,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而又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
在舒州桐城县,有位姓何的大富翁,他在乡里靠着雄厚的财力威震四方,平日酷爱喝酒和美女。到了五十岁那年,他突然得了严重的风疾,手脚右侧完全动弹不得,于是被人抬到了同县的名医、同时也是道教信徒的李百全几道家求诊。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治,何翁的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临别之际,李百全几道设宴款待何翁,酒酣耳热之际,他突然问何翁:“你觉得是活着好还是死了好?”何翁一愣,略带责备地说:“医生您整天救人,怎么会不知道活着比死好呢,这还用问吗?”李百全几道微微一笑,说:“我看您似乎不怕死,但只有真正认识到死亡的可怕,才能珍惜生命。你这次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今后应当彻底戒除房事,否则必将再次陷入险境,我们也就不会再有机会相见了。”
何翁听了这番话,顿时如醍醐灌顶,回到家后立刻行动起来,在山顶盖了一座草庵,远离妻妾,将家中事务全权交给孩子们处理。这一隐居就是整整两年,何翁的身体恢复得如同三十岁年轻人般健壮,甚至能一天步行一百二十里路。李百全见状,赞赏道:“你若能坚持下去,虽不一定能成仙,但也一定会成为有道之士。”
何翁从此更加自律,只大量酿制美酒,每当有客人来访,便与他们下棋、畅饮,彻夜谈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十五年之久。直到建炎初年,江淮地区盗贼四起,李成叛军攻打淮西,何翁判断他们会很快逼近家乡。他对孩子们说:“现在逃跑也许还能保全性命。”但孩子们有的眷恋家庭和财物,有的忙着收拾行李,没能及时撤离。
何翁独自拿起拐杖,带上几千枚铜钱,徒步走向江边,趁贼军还未抵达,赶紧乘船躲进了当涂山寺中。而他的孩子们最终未能逃脱,惨遭叛军杀害。何翁在寺中与一位行者关系甚好。有一天,他找到行者,笑着对他说:“我想买副棺材,能否陪我一起去挑一下?”行者不解:“你买棺材做什么?”何翁只是笑笑,没作答,然后真的买了副棺材回来,放在屋里,时常亲自擦拭。
他又对行者说:“我恐怕要给你添麻烦了,我在屋后堆了一些买的柴火,明天麻烦你用它们来焚烧我的棺材,如果我的家人来找我,你就告诉他们真相。”行者心中既疑惑又半信半疑,暗中观察何翁的行为。到了晚上,何翁竟然自行躺进了棺材,盖上棺盖,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结束。第二天,行者发现何翁已经离世,享年七十九岁。
一年后,何翁的一个侄子也在混乱中逃脱出来,四处寻找何翁的下落,最终才在当涂山寺得知何翁的死讯。何翁与中书舍人朱新仲有亲戚关系,朱新仲记录下了这件事,并将其传给了他人。
朱新仲,这个土生土长的桐城人,有一天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他的一位亲友家的孕妇临盆在即,却遭遇难产,胎儿七日未能娩出,一家人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药物和符水,眼看就要绝望。这期间,当地的知名医师李几道刚好造访朱家,朱新仲赶紧请他出手相助。李几道检查后摇摇头,说:“这种状况,任何药物都难以解决,唯有使用针灸疗法,但我的技术还没达到那种境界,实在不敢冒险。”
正当朱家愁眉不展之际,李几道的师父庞安常,恰巧路过朱家门口,于是朱新仲热情邀请庞大师一同商议。朱新仲将难产之事告知庞安常,恳求他是否能够不顾身份,挽救这条垂危的生命。庞大师听后,慨然答应,随朱新仲一同前往那户人家。
庞大师一进门,目光炯炯地盯着产妇,坚定地喊道:“别担心,她不会有事!”他指示家人用热水敷在孕妇的腰腹部,随后亲自用手在孕妇肚子上轻轻按摩。孕妇感到一阵轻微的疼痛后,伴随着痛苦的呻吟,居然诞下一名健康的男婴,母子平安,一家人都欣喜若狂,对庞大师感激涕零,简直视其为再生父母,但却不明白他是如何施展的妙手回春之术。
庞大师揭开谜底:“原来呀,这小家伙虽然已经出胎,但不慎抓着母亲的肠胃部位,导致无法顺利出生。纵然用药也是无效的。我刚才隔着肚皮摸到了宝宝的手的位置,就在他右手虎口处扎了一针。小家伙感觉到疼,自然就松开了手,这才顺利分娩。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你们瞧,这新生男婴右手虎口处,还留着针痕呢。”朱新仲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无不赞叹庞大师医术的精妙与神奇。
故事发生在南宋绍兴五年闰二月的英州真阳县曲江村,村里有个叫吴琦的读书人,略通诗书,他的妻子谭氏贤良淑德。那时,观音山的盗匪突然兴起,大肆袭击周边村落,吴琦慌忙逃走,不幸的是,谭氏和他们的女儿以及其他几位邻村妇女一同被劫持。
谭氏在俘虏中气质出众,引起了一名盗匪首领的注意,打算娶她为妻。谭氏面对这群歹徒,毫不畏惧,大声喝斥:“你们这群蟊贼,官兵马上就要赶到,到时候你们都要变成粉末!我是良家女子,怎么可能嫁给你们这些恶棍?”面对逼婚,她坚决抵抗,即使遭到毒打,也始终坚守贞洁,破口大骂盗匪。最终,谭氏英勇牺牲在了盗匪的残暴之手。
盗匪风波平息后,被一同掳走的邻村妇女陆续被释放回家,她们告诉吴琦,倘若不是谭氏一直坚贞不屈地痛骂贼人,恐怕她们也无法安然归来。她们详细描述了谭氏英勇抗争直至牺牲的过程。吴琦这才知道妻子的英勇事迹,闻者无不称赞谭氏的高尚气节。
我曾经专门为何夫人谭氏撰写过一篇传记,记述了她的忠烈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位在乱世中坚守贞操,勇敢对抗邪恶势力的巾帼英雄。
话说在南宋绍兴十九年三月的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英州的一位和尚希赐,踏上了前往州南三十里洸口清扫佛塔的旅程。途中,他遇见一艘自番禺驶来的客船,船上有一位士人的仆人腿脚不便,行走困难。船夫见状,心生怜悯,拍胸脯保证:“我这里有一种药,专治这类顽疾,疗效神奇,治好过不少人,这次就免费赠送给你家仆人试试。”
当天祭扫完毕,船夫参加了庙会的宴会,席间饮酒畅快,醉意朦胧。他趁着夜色上山采药,将其浸泡在酒中,交给了患病的仆人,并叮嘱他要在天亮前服下。仆人按照吩咐,在黎明前服下了药酒,谁知药刚下肚,就开始哀嚎起来,直喊肚子里像是有把刀在切割,疼痛难忍。天亮时分,仆人因剧烈疼痛不幸去世。
士人悲痛之余,愤然质问船夫,船夫心头憋屈,反驳道:“不可能出这种事!”说着,他取出昨晚剩下的药,自己泡在酒中一饮而尽,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不到一会儿工夫,船夫也七窍流血,痛苦死去。
原来,山上生长着一种名叫断肠草的剧毒植物,人一旦误食,便会立即丧命。而船夫由于醉酒,匆忙采摘草药时并未仔细分辨,将断肠草的根蔓一同取下,混入药酒中,酿成了这场悲剧。这个故事警示世人,草药虽好,不可随意服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在宋代宣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郑良的英州才子,字少张,他凭借卓越才能一路高升,官至右文殿修撰兼广南东西路转运使,家财累积,堪称岭南首富。在执行任务期间,郑良在故乡英州修建了一座豪宅,外墙刷着鲜艳的丹青碧绿,工艺繁复华丽,可谓是南国前所未有的豪华府邸。
然而,靖康元年,风云突变,有人向上举报郑良贪腐,朝廷对此高度重视,特派直龙图阁的陈述担任漕运使,负责查办此案。陈述来到英州时,郑良毫无防备,热情款待,两人推杯换盏,结下了深厚的同僚之情。待陈述到达广州后,才派遣使者逮捕郑良投入监狱,对他进行了严苛的审讯,鞭笞无数,搜刮出来的金银财宝数额巨大。待案件审理终结上报朝廷,郑良才得以暂时出狱。然而,出狱仅仅一日,郑良就撒手人寰,还未等到正式判决下达,就已经逝世。朝廷最后的决定仅仅是停职并编入户籍,已然无济于事。
郑良死后,家人无力为其安葬,只能暂时将遗体安置在英州南山寺。陈述接手了郑良的财产,代替他行使职权。到了建炎二年,陈述因其他事项又被转运使许某弹劾,遭贬至廷尉,被剥夺官籍并流放到英州。英州太守安排他居住在南山寺,而此时,郑良的遗体已被家人秘密迁移安葬了几日,原先停放遗体的殡宫已空。太守打算让陈述住进去,但有人告知了实情,陈述坦然说道:“先前审查郑良,那是公事公办,如今他已逝,有何惧怕?我便住进去。”谁知,入住才三四天,陈述在白天竟然看到了郑良的身影,惊恐大喊:“郑良何敢再来?”随后便染病去世,同样在建炎二年。
如今,郑良当年的豪宅已经被分割为天庆观、州学和驿站三个部分,而他的家族则搬去了江西。这一连串奇异事件,都是由英州的僧人希赐所亲口讲述的。
话说贺夫人,原籍吉州水新,嫁给了同乡的一位读书人江安行,并育有两个儿子。自从丈夫不幸离世后,她便立誓不再沾荤腥,每日虔诚诵读《圆觉经》,而且一直保持素服未改。有人劝她换个经卷读读,她却打趣地说:“要知道那真正的本性嘛,就得懂‘圆’懂‘觉’,不觉不圆,那可是凡夫俗子的事儿。我这读经呢,其实就是挡挡世俗眼光,捂捂耳朵,清净清净。”
她的长子江楹不负所望,一举高中进士,在绍兴六年当上了贺州的签判,于是把老母亲接到任上颐养天年。有一天,贺夫人悠然对媳妇讲:“自打我诵经以来,夜里再没做过梦,最近甚至每到深夜,总能看见一团瑞光中有一只狻猊稳坐其中,像是要飞升却又未能成功。现在啊,即便是白天闭上眼睛也能见到佛祖的形象。”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甲戌那天,贺夫人沐浴更衣,第二天用过餐后,一如平日般洗漱完毕,突然间双腿盘坐,两手的中指巧妙地结成了一个禅定印,然后闭目静息,就这样安然离世。家里人顿时乱作一团,急急忙忙请来医生,却为时已晚。
时任郡守的范直清大人闻讯赶来,带领属下一同瞻仰这位贤德的贺夫人,感慨万分:“真是大丈夫都难以做到这样的境界!”他下令请画师描绘贺夫人的画像,画像完成后唯独眼睛部位还未点睛。范直清对着画像祈祷说:“精气神全在这双眼睛里头,恳请佛祖显灵,让她的眼睛重现光彩。”话音刚落,画像上的双眼竟真的熠熠生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