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家店铺一个月的利润能有三四两银子,在这临河乡镇已经算是很不错。
所以姜荼给自家商铺定位也是如此。
而在老太太的那番话之后,宋大江也终于认清现实,从妄想商铺月赚百两银子的美梦中清醒过来。
等宋大山打水回来了,同样也被娘耳提面命地警告:不要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以后老俩口不会再拿银子来倒贴了,所以这个铺子能挣多少钱,全看他们自个儿的本事。
“知道了娘,我们就按照三弟妹说的做。”宋大山坚信跟着三弟妹走有肉吃。
宋大江此时也没啥异议了。
于是关于商铺的一切就这么敲定下来。
“商铺开在东街有个好处,那便是赶集日的时候客流量会非常大,估计是过去你们摆摊时的十倍吧!”
姜荼这话丝毫没有夸张。
每隔两天赶一次小集,初一十五赶大集,临河乡辖下村庄的村民都会到镇上,那时候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东街也不为过。
尤其是临河乡的过路行人还不少,这也是镇上的食肆能够一直开着的原因。
当然,这种情况也只有在正常年份才有了,等灾年到来,镇上就算有人,那也是一些流民、灾民,商铺大多都不敢开门营业的。
如今临河乡还没有流民窜入的迹象,自家这商铺应该能开到年底的。
“这几日先抓紧找人来改造商铺,等铺子做好了,挑个集日正式开张,大哥二哥,你们知道这镇上谁能垒灶台不?”
姜荼的目光看向两位兄长。
宋大山毫不犹豫地点头:“我知道,北街的王瘸子就是一位泥瓦匠,他会垒灶台。”
在南街摆了那么久的摊子,他也不是没有收获,起码宋大山掌握了很多这镇上的情报。
“那就麻烦大哥去找那位王匠人过来吧,我们就在这里等着。”
这事儿宜早不宜迟。
宋大山也不拖沓,很快就又出去了。
时辰不早了,五个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
宋老太太扶着三儿媳找了个地方坐下,就对二儿子说:“大江啊,你去外面看看有啥吃的,买点回来,你弟妹和这五个娃都饿了。”
“爹,我也去。”二妮立马说。
“你去啥去,当心镇上有拍花子把你拍走了。”宋老太太一个眼神瞪过去,二妮顿时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