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大学相中某个学生,档案都提走了,某重点哥忽发现在该地区还没招满,手一挥,来,你先给我。
非重点小弟:淦倪酿!
李建昆也填的北大,没引发任何波澜。
只填了一栏,其余全空着。
没必要。
如果不是北大,他去任何大学都无所谓,反正就是圆个梦,体验一把大学生活。
倒不是对北大有什么执念。
是想去弥补一个遗憾。
人这一辈子,当你渐渐年迈,躺在摇椅上,回忆过往,总会有那么至少一抹身影,揪着你的心。然后发出一声悠长的哀叹。
在他心里,也有一抹白衣。
相逢只是个偶然,当时提倡社会实践,大学生暑期总爱往犄角旮旯里跑。
彼时,他是一名船坞工人。
那女孩正是北大学生。
<divclass="contentadv">80年代感情方面的事情,仍然很淳朴,多半女孩并不物质,有时爱了也就爱了,轰轰烈烈,潇潇洒洒。
女孩回京后,两人每月都有书信往来。
持续整整两年。
最后一封信,女孩说,她有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但她在犹豫,问他的意思。
回信中,他只写了五个字:
“我们分了吧。”
笔芯落在“选报学科”栏时,李建昆托着腮帮子,沉思起来。
这还真没考虑过。
良久,他落笔,写下了“经济学”三个字。
没办法,他这人毛病特多,长处贼少,假如非说一个,大概……只有搞钱。
这个年代的大学学科,选择有限,集中在基础学科,像数理化,文地史啥的,也就是说以后主要方向是做学问。
他哪是那根葱?
也没兴趣啊。
王山河哈着腰凑过来,“建昆你填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