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中国中医祖传医学研究院报名考试 > 第288章 有简单的病,没有简单的医案(第1页)

第288章 有简单的病,没有简单的医案(第1页)

听到眼前这个大夫的问题,李介宾眼里透漏出一丝悲哀。

考试有答案,指南有标准,治疗有规范,没错,是非黑白有分明。

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那么自古以来那么多医家苦苦追寻的是什么呢?

如今那些为中西医医学事业奉献的,又是为了什么?

首先,没有什么所谓正确的答案,古人是先行而后知,科学是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猜想。

但是现代人往往喜欢先射箭再画靶,至于所谓的“科学精神”,变成了各种高分SCI里一模一样的铺巾、标本照片,还有造假的实验,伪造往阳性结果凑的数据。

这不是科学,这tmd是玄学!

本案选用小青龙汤方,应当是恰当的选方。为什么恰当?因为有效呀!

事实结果去分析原因,而不是拿着理论去质疑结果怎么怎么不合理,这是抬杠而不是讨论。

这次医案中所用首方,从方药组成看,属小青龙汤方。

但从所用剂量看,很多中医内行会认为并不是小青龙汤方。

因经方的组成不单指药物,也包括剂量。

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中所说,“《伤寒论》及《金匮》方出自上古及伊尹汤液,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所有分两、煮法、服法等,差之一黍,即大相径庭。”

考小青龙汤方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论中明言小青龙汤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清代医家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中说:“此一节言伤寒太阳之表,而动其里水之气也。”即后世所说的外邪引动里饮。

又说:“本方散心下水气,藉麻黄之大力,领诸药之气布于上,运于下,达于四旁。内行于州都,外行于元府,诚有左宜右有之妙。”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加减而来,治疗“伤寒表不解”,自然当以麻黄为君药。

金代医家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即指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

既然方中以麻黄为君药,那么麻黄的用量理应不少于他药。

原方剂量为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有人指出,用小青龙汤,麻黄在方中剂量最大,方能显出“青龙为神物”之效。

但是我们看看本案中的用量:

生麻黄3g,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姜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

第一眼看过去,李介宾觉得这个中年大夫用药很有日本汉方医的风格,因为日本的医家用药就是比较轻,都是几g几g的用。

实际上,只要对症,药物用量轻并不会影响效果,如清代陈士铎用药也轻,但是不见其效。

或者有急危重症,需要回阳之功,大剂量用药无可厚非。

只是如今有些中医,医术一般,但是不觉得是自己问题,总觉得是药量不够,加大药量,几十g,几百g的用,怎么说呢。。。。。。从不内耗自己,也算是本事了。

“如果麻黄加量会怎么样呢?”中年大夫听完李介宾的分析后,好奇问道,他当时麻黄这么点,纯粹是害怕太多了会有不适,还真没想那么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