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有情诗,几多世间缘。
千年前,张好好遇人不淑,饱经磨难。千年后,张伯驹先生坚持只求国宝“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信念,献宝新中国,正是经他之手从此免去宝物颠沛流离之苦。
这份为国献宝的深情,必将与“家国离乱无良缘”的道理一起传诸后世。
国宝的意义不待缀言,而诗中张好好的故事自让人唏嘘。
自唐大和二年(828年)十月,尚书右丞沈传师外放为江西观察使,后转任宣歙观察使。杜牧就一直跟随沈传师身边,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做了五年幕僚。
沈杜二家本为世交,沈传师年少时就为杜牧祖父杜佑所器重,他对才华横溢的杜牧自然格外关照。
唐朝官员可以挂着朝廷的官衔职位,然后去地方上工作,薪水还比朝廷给得高。
杜牧去了洪州之后做江西团练巡官,也是沈传师府上常客,经常去沈传师家吃饭。
沈传师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也极为喜欢吟诗赏月这些风雅之事,两人是一拍即合。
一天,沈传师在赣江边的名阁滕王阁摆下筵席,邀请众幕僚谈诗论道。杜牧就坐在他的旁边。
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这场“华筵”高朋满座。
“前些天,本官在民间寻得一乐女,人长得标致,歌声也婉转,今天诸位都在,就把她叫过来让各位开开眼。”沈传师对大家说。
说罢,高阁之上,一位少女在众女的的簇拥下,如众星捧月般,缓缓出现,轻轻踱步到阁楼中央。
只见她年约十二三岁,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粉嫩脸庞充满了少女特有的青春活力,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
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少女的身姿落在杜牧的眼眸,刹那间便把这“高阁”和“华筵”照亮了!
少女的风姿一瞬间也震撼了全场。沈传师猛地看见她,差点滑下座位,手中的酒杯一斜,酒洒了一半。虽然此前已见过了,少女的正式登台,还是惊艳到了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自觉有些失态,沈传师赶紧起身,斟满酒举起杯道:“来来来,歌舞之前,我再敬在座各位。祝大家佳节喜乐、阖家安康!”
在杜牧眼中,看到的是少女如春日般的明媚,如闪电一般击中了自己。当时,他心中像有好几只野兔同时在跳,跳得那叫一个快,一只都抓不住。杜牧生怕自己失态,赶紧附和着举杯,一饮而尽……
亮相之后,少女在另外两位美女的引导扶持下,走向唱台中央开始试唱。站定后,少女低头不语,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
猛然间,少女乍一摔袖,席间顿时响彻新生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
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都快要把关钮迸散,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她的袅袅歌韵,却压过“众音”,穿透滕王阁最高层,直上云衢!
一时间,宾客哑然。大家不禁惊住,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
人美曲妙,歌喉婉转,举座陶然而醉。杜牧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住处的,回到住处之前的那些寒暄客道更是忘到了九霄云外。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的歌伎。她就是张好好。
杜牧后来知道了,张好好是洪州人,是唐朝合法的官伎。唐宋的伎乐文化非常盛行,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官伎。平时主要给主人唱歌,跳舞,陪侍。
才十三岁、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官伎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她满心喜悦地看见,面前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想想看彩霞满天的秋日,她伴着“主公”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赣江之浪;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充满无限乐趣!
在杜牧眼中,张好好的风韵日益可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这对于杜牧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杜牧也仅仅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在洪州的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后,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
作为幕僚的杜牧自然要也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