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却发现,朱襄或许是他的知己。
儒家骂农家和墨家不知上下尊卑,将君王和贵族拉到了泥地里,说什么众生平等,完是疯话。
难道儒者真的认可有的人就该永远高高在上,有的人就活该一辈子耕地吗?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说得很明白,不是这样。
他们只是实话实说,认为农家和墨家的理想绝对不可能实现。
既然这种事不可能实现,为何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做?这对国、对家、对民都没有益处。一种政治思想,首先要能实现,才能推行啊。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荀子认为君王无定势,荀子还第一次提起“民心”而不是“士心”。
但荀子却又说贤能之人应该从一而终,为天下一统而努力;君臣必须有别,臣子不能自诩比君王更高贵的人。
后世有学者批评荀子这样是卑躬屈膝,谄媚君王,比孔孟品行低劣。
看荀子的生平,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荀子只是看到了当下的大势,选择了一个对当下最有利的政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天下一统。
荀子知道自己会背负骂名。因为他这样做,就是降低了天下原本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士族的地位。
但荀子从不畏惧自己的身后名。只是偶尔,他也会哀叹,心想自己能否遇到一个理解他的人。
荀况杵着长剑当拐杖,走到了朱襄身边,训斥道:“你既然知道,又为何无谓地哀叹?哀叹没有任何用处,只会让你变得颓废。”
“是,老师。”朱襄抱着嬴小政站起来。
荀况颔首:“去做你能做的事。”
朱襄道:“是。”
朱襄和荀子对话的时候,感觉体力不行了的老人,抱着收割的穗子往回走。
“朱襄公!”老人看到了朱襄,立刻脚步轻快地走了过来,好像疲惫消失了似的。
家里藏着土豆,又割了这么多黍稷交税,他的孙儿一定能活下来。这都是朱襄公的功劳。
他身后的小孩也一蹦一跳,好像恢复了活力。
老人放下怀里的穗子,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枯黄的黍稷叶子编成的小环,塞到了被朱襄抱着的嬴小政手中。
老人笑着说:“好久没出门了。我就想着这次出门,肯定能见到朱襄公和政公子。”
朱襄声音压得很低:“谢谢。政儿也很想你们。”
老人很高兴,他和朱襄又寒暄了几句,才抱起穗子,和小孩一前一后离开。
嬴小政在朱襄怀里扑蹬腿,从朱襄怀里跳了下来。
“等等!”嬴小政追了上去。
他本想把怀里的糕饼递过去。想起舅父的话,他咬牙道:“舅父在村口施粥,你们一定要去喝!明年、明年我还想要新玩具!”
嬴小政举起手中的编草环。
老人笑得露出了掉了大半的牙齿:“好,明年还给政公子编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