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成功逃脱
索科特拉岛北面大约三百公里处,第二导弹艇编队**B4“魔毯”号。
在收到索科特拉岛遭到打击的消息时,时韧还不为所动,毕竟印度战舰在几百公里之外使用导弹发起攻击,肯定是防不胜防,挨打也是必然的事情。只不过,等到第一导弹艇编队开火,时韧就坐不住了。按照第一导弹艇编队在开火之前发出的消息,只锁定了在前方开路的两艘护卫舰,还没有发现藏在后面的驱逐舰。因为敌方出动反潜直升机,还使用对海搜索雷达,所以第一导弹艇编队没有继续等待。更何况,索科特拉岛已经遭到打击,第一导弹艇编队也就按照计划,对印度战舰发起反击。关键是,第一导弹艇编队截获了一个有可能是印度驱逐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而且给出了准确方向。虽然由第一导弹艇编队三艘导弹快艇测出的方位不够准确,但是结合由第二导弹艇编队测得的方向数据,就能获得足够准确的敌舰方位数据。
此外,在第一导弹艇编队开火前,“魔毯”号也截获了那个可疑的无线电信号。
结合第一导弹艇编队提供的信息,能够计算出,那个信号源就在第二导弹艇编队东南大约三百公里处。
这个距离,其实非常的尴尬。
关键就是,“阿布哈辛”级装备的CM—30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三百公里。哪怕在戈武他们接手之后,对飞控系统做了调整,准确说是解除了出口型的限制,不过射程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
CM—302其实是YJ—12的出口型,而且为了符合国际公约对导弹武器的限制,CM—302通过缩小油箱的容积控制射程。为了避免浪费宝贵的内部空间,CM—302配备了比YJ—12大得多的半穿甲战斗部。也正是如此,只有更换战斗部才能使用YJ—12的油箱,也才能够获得更远的射程。很明显,就算能想办法搞到YJ—12的战斗部,在沙特那边也有为超音速反舰导弹更换战斗部的技术条件。修改导弹的飞行控制软件,也就是优化弹道,最多能够把射程完全发挥出来。
按照理论计算,CM—302在采用了优化的飞行弹道之后,最远射程其实能超过三百五十公里。只不过,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比如说得在高空飞行,而且要顺风。在现实当中,因为很难获得如此理想的外部条件,所以射程一般在三百三十公里左右。关键是,在对付具有强大防空能力的大型战舰时,反舰导弹肯定不可能全程高空飞行。即便是飞行速度达到了三马赫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在高空飞行,也很容易被防空导弹击落。也正是如此,在末段肯定需要降低飞行高度,射程肯定会缩短。即便是在理想状态下,导弹的最大射程通常也不超过三百公里。
当然,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如果没有优化弹道,CM—302采用“高低”飞行剖面的时候,实际的最大射程不会超过
两百公里,通常就只有一百五十公里。只有在全程高空飞行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设计的最大射程,也就是三百公里。在优化弹道之后,CM—302同样用“高低”飞行剖面,前面两百公里在高空飞行,射程就能够达到三百公里。主要是,导弹在到达一万米的巡航飞行高度之后就降低了发动机的推力,把速度降低到两马赫,也就是冲压发动机工作的最低速度,从而获得更远的射程。
不过,这也是极限。
拜在时韧面前的问题很简单:要不要在极限射程上开火,还是再靠近一点?
在极限射程上开火,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导弹在命中目标之前,已经用光了燃料,完全靠惯性飞行。虽然得益于基本气动布局,CM—302就算完全靠惯性飞行,也能保持超音速状态飞完全程,但是速度肯定会降低到一点五马赫以下,而且无法进行剧烈的机动,突防能力肯定会降低。换句话来说,CM—302在这个时候很容易被防空导弹击中,肯定无法达到宣称的打击效率。
如果能把距离缩短几十公里,导弹就能够全程动力飞行。
只是,时韧就只是迟疑了几分钟,准确说是不到五分钟。
关键就是,第一导弹艇编队遭到攻击。
在时韧犹豫不决的时候,印度驱逐舰发起反击,向第一导弹艇编队发射了三枚“布拉莫斯”。关键是,这三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虽然有两枚导弹在贯穿快艇的船桥之后,又飞行了差不多一百米才发生爆炸,并没有对导弹快艇造成严重的损伤,另外一枚导弹也是在贯穿了快艇的艇体之后发生爆炸,只是撕裂了艇体,并没有直接击沉快艇,但是三艘导弹快艇都遭受重创,丧失了作战能力。
其实,在用光反舰导弹之后,这三艘快艇也没办法继续作战。
当然,第一导弹艇编队遭到打击跟时韧的举棋不定没有直接关系。哪怕时韧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并且及时的发射导弹,也来不及摧毁印度驱逐舰,第一导弹艇编队依然会遭到印度战舰的打击。
在收到第一导弹艇编队遭到打击的消息后,时韧就没再迟疑,立即下达了命令。
此外,他是向编队下达命令,让三艘导弹快艇同时开火,而且把CM—302反舰导弹全部发射出去。
每艘导弹快艇都装载了八枚,总共是二十四枚。
要说的话,亏了是CM—302,也才能够让排水量不到五百吨的“阿布哈辛”级装载足足八枚。如果换成射程差不多,飞行速度相差无几的“布拉莫斯”,别说是八枚,能否塞进去四枚都成问题。
当然,用二十四枚超音速反舰导弹对付一艘防空火力算不上强大的驱逐舰,也算是“穷凶极恶”。
只不过在时韧看来,这根本就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