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元难得,有个小三元的名头在,等你考举人乡试的时候,说不定还能得些便利。”
王夫子的话都是好话,宋清暄也知道他在指导自己,所以他低着头仔细听着,还时不时点头,非常认真。
只是王夫子说的无心,但宋清暄却听着有意。
时间紧迫,他等不了那么久,早一点长大,他就可以早点给姐姐撑腰。
所以宋清暄已经暗暗打定主意,明年便要去参加院试,争取一举取得秀才功名。
但王夫子的话他也听见了,所以他不仅要考中秀才,还要尽力去争取那案首之位,甚至是小三元的荣誉。
他知道这很难,但宋清暄告诉自己,自己必须要完成。
他的心思,王夫子并不知道,看见下面的宋清暄把自己的话都听了进去,王夫子非常满意,然后又说了许多关于科举的注意事项。
王夫子虽然才举人功名,没有考中进士,但教导宋清暄这个童生都不是的白身,说起来还有些大材小用了。
所以他说的那些话,对宋清暄来说,是非常宝贵非常珍贵的东西。
也是宋清暄现在进入了林家族学读书,否则他若是还在张家学堂,只能听张夫子这个秀才的话,又怎么会知道举人的宝贵经验呢?
要知道秀才与举人,那是有天差万别的,秀才只是个低级功名,虽可免田地赋税,可免服役,也可见官不跪,但却还是比不上举人。
要知道,但凡考中举人,便可拥有为官的机会,虽然举人做官,是从九品芝麻官做起,最高也到不了二三品官。
可科举每三年就有一次,全国上下,又有多少举人多少进士呢。
有多少人穷其一生,能考中举人便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又怎么去强求进士之位。
所以举人功名对于普通人,已经读书的这些书生来说,已经是很高的功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相比较而言,秀才的那些诸多好处,比起举人来说,很是不够看。
所以才说王夫子比张夫子好,张夫子最厉害也只教出了秀才,王夫子所在的林家族学,可是出了举人的。
宋清暄在这里读书,宋清姝对弟弟能中进士的信心是很大的。
他不说跟林如海一样十八岁中探花,宋清姝心里的要求是,只要弟弟在三十岁之前能考中就行。
在古代可没有五十岁退休的说法,只要你能干,只要你想干,你就可以一直干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然,宋清姝也没让弟弟一直工作到死的想法,她的意思是,只要弟弟能考中就行,后面的时间很长,不必那么着急。
县试是在年初二月份时开始,而府试则在一个月之后的三月。
明年是康宁二十一年,院试举办的年份,与前面的考试不同,院试三年两次,通常在五月时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