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种说法,只要刮风,空气和水面氧气交换频率很高,不管什么季节,只要水中溶氧比例提高,都会刺激鱼的活性,进而刺激鱼群的摄食欲望。精准一点的说法,就是夏秋钓风力,冬春钓朝向。只要是刮风的天气,不管是东西南北风,都是适合钓鱼的,但是,风力太大,竿都打不出去,走水、浮漂打斜,就干脆别出门了,反正鱼中钩了,也看不出来。
夏秋有风有鱼口,无风无鱼口,风越大,鱼口越好,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说法,老实交代,米云钓鱼一般都是选择晴朗的天气,不喜欢刮风下雨天气去钓鱼。
整个夏秋季,因为地球黄道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区域日照时间非常长,尤其是自春分之后,在秋分之前,都是昼长夜短。
水温会因为地温和日照的原因,水温偏高,但是,同样是因为温度的原因,如果水面无风,中上水层和低层有明显的温差。
因为温度是从高向低传导,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水温越高,溶解氧的比例就越低,这是溶解氧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导致的,属于不可逆的。
所以在夏秋季,只要无风,都会感到闷热,事实上水底下的鱼群更难受,因为气温越高,水温越高,溶解氧就越低,鱼的活性就越差,自然摄食欲望就越差。
所以,夏秋季想要有渔获,想要有好渔获,要么等水温降下来,也就是傍晚、夜间出钓,要么就得等有风,而且风力还不能太小。
因为刮风能增加空气和水面的氧气交换频率,进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比例,鱼群的摄食欲望和活性才能有效提高。
冬春季选择钓位时,必须要注意风从水中还是从岸上刮来的风。冬春季,同样是因为地球黄道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区域,刮风时都是以西风、北风、西北风为主。
西风、北风、西北风的主要特征就是空气干冷,所以,当风是从水面刮向岸边时,干冷的冷空气会裹挟着水中的水分子,导致水面急剧降温,而相对较暖的水底,也会因为水面温度骤降,导致降温,因为降温,水底的鱼群自然不会有活性进食。
凡是,如果风是从岸边吹向水面,虽然,也会导致水温下降,但是,近岸较近的区域,水温反而不会那么低,还会因为刮风导致水中溶解氧比例增加,打窝之后,很快就可以发窝了。
钓鱼和刮风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如果孤立地看待风向、风力,对钓鱼的具体影响,其实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总结。
但是,结合湿度、气压等综合因素考量进去,就会发现,其实不管哪个季节,只要刮风,都是适合钓鱼的,只不过冬春季风大则太冷,夏秋季刮风风小或者无风压根就不适合钓鱼,反而比较简单,毕竟水温上升也好,温度下降也好,都是大环境趋势。
对鱼群来说,只要适应了水温的变化,如果没有进入到生理休眠期,理论上都应该是水中的溶解氧越充沛,水中的鱼群,活性越足,摄食欲望就越强烈,鱼口自然也就更好。
对钓鱼人来说,风大、风向,其实都是实战时的技巧,只要实战中参照一下以上两个规律,再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在实战时,就会发现,不管什么季节,什么风向,找对了窍门,都是适合钓鱼的。
米云只是简单科普一下,刮风下雨对钓鱼没有大的影响,只是挑战实力和眼力劲,因为根本就看不好鱼漂,水浪波涛汹涌,水面起伏不平,鱼漂摆动频繁,分不清是鱼咬钩还是风浪摆动的影响。实话实说米云寒冬腊月钓鱼的次数不多,近几年过年期间有钓过几次鱼,那也是因为现在的气候变暖,全球气候都变暖了,现在的冬天只要出太阳,温度和春秋气温差别不大,所以可以去钓鱼,小时候寒冬腊月去钓鱼主要是嘴馋,想吃鱼了,一般又没多少钱能买鱼,买鱼买肉都是过年过节才能吃的,就和鸡蛋一样宝贵,过生日才能吃上一个水煮鸡蛋,年三十除夕夜能吃上茶叶蛋。
米云记忆中还在河堤上还玩过彩色风筝,材料都是自己制作的,可惜就是天公不作美,没有飞起来,记忆中的风筝是彩色的,尾巴有两个长条,风筝身体部分用的是树枝,风筝线用的钓鱼线和农村专用墨草帽的线,那时候飞不起来,不知道是不是材料不平衡,还是技术不行,重在参与过,也就那么一两次,看到别人放风筝,就忍不住效仿,做出来了,放不上天空,只能飞出去五米高空就会掉落下来,还跑的满头大汗,有风也不起作用。
刮风的场景太多,尤其逆风而行,衣服都会吹的鼓鼓的,尤其在村里周边的河堤上行走,风特别大,碰到风雨天气,伞都打不开,以前质量再好的雨伞都会给你刮成降落伞模样,冬天走亲戚遇到风也是最难受的,本来就天寒地冻,风刮起来,脸瓜子疼的厉害,像刀割一样,第一个村子的十三年间,每年都会去湖北那边走亲戚,看望爷爷奶奶和大伯姑妈他们,就和上下学一样,风雨无阻,风雨兼程前进,三十年前的亲情年味比较重,现在亲情年味淡化太多了,时代变迁,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不同,不能说对错,只能说负重而行,有太多不能诉说的苦楚,太多不能说的社会现实,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便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