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和白面在后世都是餐桌上常见的主食,可是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这两样都是稀罕物。
首先是大米,大米来自于水稻。
后世人在大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已经发现了稻粒,这直接证明了华夏正是水稻的原产地。
先秦时期自然也有水稻。
只是水稻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只能种在水田里,所以这时候只有南方才种植水稻,比如说楚。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就写了,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然而即便是南方,因为实在地广人稀,稻米的产量也十分有限。
稻是珍贵的。
孔子也把吃稻米类比为穿锦衣,视为一种享受。
再说面食,面食的原料是小麦,这时候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没有复合磨盘,不知道小麦能磨成粉,再做成面食。
小麦通常被做成麦饭。
赵荷华借用系统的功能,曾经偷偷观察过咸阳城黔首的饮食日常。
他们除了吃豆饭藿羹外,还会把麦粒放进石臼里用杵,也就是棒槌之类的东西捣掉小麦的壳。
这一步过程叫舂。
再然后就是用簸箕扬掉壳子,将麦粒铺到石碾盘上,用工具将麦粒碾碎后才开始蒸麦饭。
赵荷华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这东西肯定不好吃。
只是在存粮不够,新谷又没成熟的时候,他们只能吃卖饭以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困难期。
赵荷华作为秦国长公主,虽然不至于要到吃麦饭的地步,但是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她是真的顶不住。
而且这时候的调味也没有后世那么丰富多彩。
主要的调味品就是粗盐、梅子、酒,再加上肉类做成的酱料,至于辣椒是没有的,只有花椒、姜、茱萸等作为替代。
寻常人吃这些调味品做成的饭菜已经习惯了。
赵荷华之前吃了一口,又酸又苦,以至于她差点想直接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
非但如此。
猪肉骚,羊肉膻,牛肉不能吃,吃肉的酱料还是用青蛙、蚂蚁、虫子等做成的。
狗肉倒是可以吃,刘邦就很爱吃狗肉。
但是赵荷华不想吃,在外人看来是她挑食,然而她自己才知道内里辛酸。
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