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以为,只要不让王文辉回到战场,对于他这样的人就是一种保护,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可他们疏忽了一件事:王文辉是卫生员,有机会接触到俘虏中的伤兵。
虐杀俘虏历来就是我军禁忌,更何况是在国内。
在一次严重地挑战了部队的底线后,即使上级领导理解他,想保护他,最终的结果却仍是不得不勒令其复员。
复员和转业是有区别的。
转业是指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志愿兵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复员是指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志愿兵退出现役以后,回参军地区或者服役所在地安置,国家不包分配工作。
同时,王文辉虽然只是志愿兵,但他上过战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只要安分守己,被提干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但王文辉压根儿就不在乎这些。
王文辉复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张余粮的老家沂蒙山区。
去了一趟那里之后,王文辉就决定以后自家的儿子必须娶张余粮的闺女作媳妇。因为,那个地方实在太穷了。
当然,在王文辉看来,完成这桩婚事的唯一前提就是只要张余粮的配偶和闺女都愿意,至于以后的王乾山会不会愿意,似乎并不在他的考虑范畴。
作为烈士家属,张余粮的配偶何春花可以由国家安排工作,可那个山旮沓里面,除了山还是山,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工作机会和岗位。
并且,何春花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困难,当地政府在落实这一政策上,绞尽脑汁之后也只能安排她去县政府机关大院打扫卫生。
可张余粮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窝在山旮沓里头,距离县政府机关大院还得步行二三十公里的山路,这让何春花上下班、照顾家庭都极为不便。
所以,何春花不但选择不去政府机关大院工作,就连国家发的抚恤金也拒绝申领,还说他家男人死在战场上,可不是为了让他们一家人做国家的寄生虫。然后继续守在山旮沓里面,选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自食其力。
作为张余粮的子女,张继文也可以享受就学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他们家住的那地方,方圆十几公里就没有一所正儿八经的学校。
县政府说可以安排张继文在县城读书,可问题在于,张继文当时只有六七岁,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这一政策至少在张继文读小学的时候没法落实。
张继文到了读初中的年龄时,又不愿意继续上学了。
落后的教学设施和不稳定的教师队伍让张继文的学习成绩惨不忍睹,和县里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法比。
小升初后,当地政府安排张继文在县里的中学读书。但张继文上了几天课后,觉得自己就像在听天书,接着又想起马上就要到农忙了,秋收时候的母亲应该非常需要帮忙。
然后,她和学校说了一声,即便学校不同意,她也充耳不闻,大摇大摆地走出学校回了家,准备在家帮母亲做农活。
学校的老师最初还去过她家家访,但在母亲的责骂和老师的规劝中,张继文仍然无动于衷,她始终认为与其在学校的课堂上打瞌睡,还不如在家多帮母亲干点活。
何春花和老师都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
就这样,小学毕业的张继文一直在沂蒙山区务农。
在张继文21岁的时候,王文辉带着18岁的王乾山来到沂蒙山区探望病重的何春花。家庭的重担和长期的劳累,终于压垮了这个倔强女人的身体,在让自己的公公婆婆安享晚年后,她自己也倒下了。
这是张继文第一次见到王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