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万两什么概念?足够让大明二十万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而这只是一个弹丸之地的产出。”
徐渭瞳孔一缩,内心极为震撼,他强压住惊愕的表情,狡辩道:
“那又如何,这里再富足,和大明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怎么没关系,”站在一旁的少女不乐意了,她指着门外说道:
“宋国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从内陆逃荒避难来的,他们也曾是大明的百姓,如今却过上了衣食富足的日子,怎么就没关系了?”
徐渭嗤笑:
“按照这位姑娘的意思是,要想过好日子,就让大明的百姓迁徙过来?”
“你……”小姑娘被徐渭的话呛得面红耳赤,她跺了跺脚回道:
“如果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有何不可?”
汪修齐使了个眼色,示意小侍女退下,少女努了努嘴,不再做声。
“徐先生,倒不是要把大明所有的百姓迁徙过来,而是希望先生和我一起,在海外诸岛建立试验田?”汪修齐想了想,给出了建议。
“试验田?”徐渭看向汪修齐,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汪修齐轻咳两声,详细解释道:
“所谓试验田,就是新事物推广之前,先找些地方尝试,根据其效果不断优化规则,直到效果稳定,再推而广之。
当前的松浦津只是贸易的试验田,它证明开放港口,发展商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国家收入,提升百姓生活水平。
但在大明,我们人卑言轻,说话没人理会。
要想改变大明,让开放海禁,就需要更多这样的试验田向世人证明价值。
当然,不仅仅要试验贸易创新,还有教育创新、选才制度创新,政令制度创新、农业创新、渔业创新、军事创新、医学创新、甚至是精神文化上的创新。”
汪修齐的话宛若一道闪电劈在徐渭的脑海里,他僵硬当场,宛若雕刻,模糊之间,似乎有扇新的大门在朝他缓缓打开。
见徐渭呆滞,汪修齐也不催促,而是转向李时珍,“李先生,学生知道你的追求就是治病救人,着书明理,不知先生是否还记得我曾经说过的话?”
李时珍回想片刻,微微点头,“老夫记得,你当时说了两点。
第一,着书,要集合天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