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船动力,要么单纯依赖风力,风向不对或风力不足时便极为受限;要么仅靠人力划桨,效率低下且持久力不足。
而我所设计的动力系统,融合了风力、人力以及创新的水力驱动。
先说风力部分,我在船帆的设计上做了改良。
采用了可调节角度的多面帆,能根据风向灵活转动,最大限度地利用风力。
而且,通过特殊的绳索和滑轮装置,能够快速收放船帆,适应不同的风力状况。
人力驱动方面,不再是简单的划桨方式。
我设计了一种脚踏式的传动装置,士兵们可以通过有节奏的踩踏,带动内部的齿轮和连杆运转,从而推动船桨划水。
这种方式不仅省力,而且效率更高。
最为独特的是水力驱动的创新。
在船底设置了一组特殊的水轮,当战船在行驶过程中,水流冲击水轮转动,产生的动力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传动机构,也能辅助推动船桨。
这样,即使在风力和人力都不足的情况下,战船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速度前行。
还有,在储能方面,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发条装置。
当风力充足或者人力驱动过剩时,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发条的弹性势能储存起来。
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发条的能量,为战船提供额外的动力支持。
这些创新的设计,旨在让战船在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战况下,都能保持强劲而稳定的动力输出,增强我们的作战能力。
一位工匠忍不住问道:“鲁姑娘,这新的拼接方式与以往有何不同?
具体优势在哪里?”
鲁巧巧耐心地解释:“以往的拼接多依赖铁钉等固定,而此模型采用榫卯结合,不仅减少了铁钉使用,降低了锈蚀风险,还能使船身受力更均匀。”
又有工匠提出疑问:“那这动力系统又是如何运作的?”
鲁巧巧指着模型内部的复杂构造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