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春秋鲁国的相是什么官位 > 第569章 鲁哀公问政孔子(1)(第1页)

第569章 鲁哀公问政孔子(1)(第1页)

张三回国后,向吴王夫差汇报了见孔子的情况,对孔子推崇之至,强烈建议吴王夫差正式邀请孔子赴吴。

张三见孔子问巨骨之事很快传遍了吴国,人们都在感叹着鲁国圣人孔夫子的学问,孔子的大名在吴国更盛更响。

有一个少年,将捧着的一卷竹简轻轻合上,对着自己的父亲道:“待儿子长成,定拜孔夫子为师!”

这个人叫言偃,此时刚满12岁!

言偃,字子游,公元前506年出生,卒于公元前443年,吴国人氏,今江苏常熟人赴鲁国,孔门十哲之一。

此时的言偃,还仅仅是一介少年,有志少年。我们就让言偃先慢慢长大成人吧,在不久的春秋舞台中,自有言偃表现的机会。

吴王夫差派人接触孔子的事,经孔子学生们之口,很快被鲁国国君鲁哀公以及一众公卿大夫们知道了。

孔子并没有制止学生们对这件事的宣传,因为孔子真的很想很想让国君鲁哀公记住自己,非常希望自己满腹才华,用于鲁国中兴大业上。

但以季孙斯为首的三桓,显然不希望在鲁国的政坛上再见到孔子。

孔子太厉害了。

想当年,孔子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让整个鲁国翻天覆地,公室权力迅速得到加强,三桓家族势力受到严重影响。

如今,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可以说是全面掌控了鲁国。此等有利于三桓的政治局面,三桓绝对不容许有人破坏。

所以,孔子欲在鲁国从政,已然不可能了。

但是,鲁哀公看上去文质彬彬且对三桓低三下四的,但他的骨子里,流淌着鲁文公、鲁武公、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等一干鲁国着名先君的血,他真的非常非常想重用孔子。

尤其是听说吴国这样的东夷国家也想重视聘用孔子,鲁哀公坐不住了。

孔子,是鲁国的孔夫子,是鲁国的圣人,寡人哪怕不能重用他,也要礼待他!或者,寡人就视孔夫子为师,向孔夫子学习礼教文化,学习治国理政,这总可以吧?

鲁哀公决心已下,他随即召见了孔子。

孔子非常高兴,见到鲁哀公后,施礼后端坐于侧。

看着这位身高臂长、和善可亲又两鬓皆霜的魁梧老人,鲁哀公彬彬有礼地问了第一个准备好的问题:“请问夫子,寡人该如何治理国家,以利民众?”

孔子立即起身,恭敬且肃然道:“主公英明,臣未曾想主公能如此重视治理民众之事。今日此问,实属我鲁国万民之幸也。臣虽不才,敢不尽绵薄之力?

臣以为,为政之道,首推人道。

政者,正也。国君正,则民众亦正。国君若不正,则民众无所适从。”

鲁哀公问道:“请夫子赐教,如何才能推行人道呢?”

孔子道:“夫妇有别,男女有亲,君臣有信。能做到这三点,那一切都正了。”

鲁哀公道:“尽管寡人德才不足,但听夫子所言,亦有心实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但不知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

孔子道:“古之先贤治政,以爱人为要。欲行爱人,礼仪为要。推行礼仪,恭敬为要。恭敬之事,婚姻为要。故天子、诸侯大婚之时,着冕服而亲迎,以示敬慕之情。

君子敬之,以礼维之,故能亲之。若不敬,则失礼,必无亲。不敬不亲即不尊,不尊必无爱。故臣以为,爱与敬,乃治政之本也。”

鲁哀公细细咀嚼了一会孔子这番关于爱与敬的理论,皱了皱眉道:“诚如夫子所言,与治政无上精妙。但寡人还是认为,大婚之日,天子诸侯这样的人要着冕服亲自去迎亲,是不是过于隆重了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